大事实事 首页 > 信息公开 > 大事实事

美丽乡村新图景

发布日期:2018-01-08  来源:胶州政务网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,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按照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总要求,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,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。

  2017年,对于胶州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,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复审、以同级城市第一名的成绩荣膺全国文明城市……在一系列荣誉的背后,是一幅幅城乡发展、同频共振的美丽画卷,是一张张洋溢幸福、充满自豪的美丽笑脸,是一句句发自肺腑、真情实意的赞美话语。

  基础改善便民利民

  近日,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胶莱镇大高污水处理厂,整个污水处理厂只有三间房屋和地上的几口水井,但就是这个占地面积仅为340平米的污水处理厂,每日处理污水量达到300吨,惠及周边7个村庄、共4000余人。项目负责人陈清杰指着地上黑色的水井对记者说道,“这些水井下面连着错综复杂的污水主干管,这些污水主干管可以将周边中大高、赵家大高等七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收集起来、统一处理。”大高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后,保障了覆盖村庄人民的卫生环境质量,实现了农村改厕与污水处理同步推进,减少因水质污染、粪便污染等引发的疾病,提高当地群众的健康水平与卫生水平,改善村镇居民的生活质量。

  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,美丽乡村就是空中楼阁、镜花水月。2017年8月4日,我市召开全市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动员大会,要树立“生态为民、生态惠民、生态利民”的理念,全面完成环保攻坚行动各项目标任务,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空港新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
  厕所革命惠及民生

  2017年9月24日,省委、省政府在沂南县隆重召开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议,我市被表彰为首批全省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市,成为“全省首批、青岛唯一”的农村改厕全覆盖市。

  在农村改厕之前,胶东三官庙村还使用老式旱厕,既不卫生又方便,尤其一到夏天,蚊蝇满天飞,村民上厕所一直是“捏着鼻子进厕所,憋着气出厕所”。后来,三官庙村进行了农村改厕,老式旱厕一去不复返了。“之前的厕所味道大、不卫生,上个厕所能被熏个够呛。改厕之后,厕所干净整洁多了,味道几乎没有了,苍蝇蚊虫也不见了。”三官庙村村民面对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道。

  近年来,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改厕工作,成立农村改厕工作领导小组。为推进农村改厕工作,我市出台了农村改厕长效机制管护工作意见,按照政府主导、村(居)主体、全民参与的原则,建立政府统一领导、公共财政适当补贴、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推进机制,实行市、镇、村三级联动,分级负责。截至目前,我市已累计完成农村改厕65万座,基本实现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的目标要求,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如厕环境。

  移风易俗新风扑面

  铺集镇是青岛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全部完成白事改革的镇办,而陈家庄村是铺集镇第一批完成改革的14个村庄之一。在改革完成前后,陈家庄村前后有两位老人去世,虽然只是相差一个月的时间,但丧主的花费却差了4倍。

  白事改革完成后,铺集镇对所有丧事办理的费用进行了统计,最低为960元,最高也不足3000元。与改革前相比,一次节省铺张浪费在万元以上,根据测算全镇每年因此可节省500多万元。我市按照生态美、生产美、生活美、服务美、人文美“五美”乡村建设的要求,紧紧围绕美丽乡村标准化,整体提升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水平,提升“美”的内涵,弘扬农村文明新风尚。坚持群众评、评群众,分主题推进“四德工程”建设,广泛开展“文明家庭”等各类评选活动,激发了村民的荣誉感和上进心,传递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,以“身边人讲身边事”宣讲活动为载体,通过形象化解读、故事化表达,引导群众见贤思齐、崇德向善。

  绿色经济强村富民

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“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”,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千年大计,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。

  位于洋河镇东南部东王家庄村,全村共有46户、136人,土地面积500亩,且多以山地、荒岭地为主,村民多以种植玉米、小麦等作物为主,产量少、产值低,村庄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。近年来,该村借助精准扶贫、产权制度改革的东风,围绕全镇建设“生态乐游小镇”的目标定位,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,村庄将200亩的荒山、岭地,根据土质水源因地制宜发展果木种植,打造以“民俗接待、美食体验、乡土游乐”为主的民俗活动区,探索发展乡村旅游、果蔬采摘为主导的产业脱贫富民之路,积极打造集“吃住行娱购游”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,走出一条“造血”与“输血”相结合、集体与农户双增收的致富新路。